《河南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脱离现实的诗意纯属无稽之谈

   期次:第743期   作者:文法杨昕田   查看:163   


  去年,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传唱大江南北,一系列“归田隐居”的话题又被哄炒起来。一时之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成了多数人的人生追求。但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整日叫嚷着“远方田野”的人,也正是在生活中“苟且”的人。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想荷尔德林笔下“诗意”是:人类真正地读懂自然的美,人性的善,生命的美。而这样至真至善的诗意在当今社会却与“逃离城市,回归自然”画上了等号。从表面上看,两者兼具“自然”这个关键词,而后者的“自然”更加凸显距离,将远方的口号喊得响亮。自然、诗意只能是远方的“特产”吗?千百年前,有位田园诗人给了我们一种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境即使过于喧嚣,只要心守一方净土,那么眼前便是远方,再远的距离也抵不上一颗真正诗意的心灵。
  大部分人将远方、诗意、佛系炒得火热的时候,仿佛忘记了自己的父母尚在生活这场恶战中“负隅顽抗”。残酷的社会环境,容不得他们停下喘气,更别提什么“远方的田野”。青年将“佛系”这顶帽子牢牢地戴在自己的头上,仿佛拥有了佛系便拥有了全世界,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若将佛系与青年誉为医治社会病的两味药,其产生的真实药效不亚于中国与鸦片。从表面上看,它缓解了一时的疼痛,因为它带来的快感能使人短暂地忘记疼痛。结果往往更残酷,这日积月累的短暂快感正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生活的重压下,诗意的生活不失为缓解压力的一剂良方,但“诗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需要我们在时代的车轮下发现其真实印迹。以诗意生活为名,实则是在逃避现实生活,这便是大多数人的“诗意”。那些诗意的人儿啊,请别忘记了“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否则,脱离现实生活的诗意注定是一场无稽之谈。

河南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817次访问,全刊已有742962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