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园艺学院果树栽培教师团队

   期次:第745期      查看:133   


  果树栽培教师团队由13名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博士学位教师12人,留学经历教师3人。团队扎根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立足教学一线,紧密结合我国果树学教学科研现状,着眼科研前沿,坚守服务阵地,为国家园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与推广做出突出贡献。
  团队人员思想站位高,政治素质过硬,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从师素养。团队成员政治信念坚定,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团队全体成员坚持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爱岗敬业,堪称学生的良师益友。近年来,荣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农业大学十佳师德标兵”、“河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5人次。
  践行“卓越园艺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团队依托河南省果树瓜类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园艺作物改良)、河南农业大学毛庄果树实验站等平台和基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承担《果树栽培学》、《园艺植物遗传学》、《园艺植物育种学》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年工作量平均300学时以上。
  团队依据专业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将国内外最新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及时融进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率先提出并实施“卓越园艺师”培养计划,创建了“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功申报河南省双语教学团队、校教学团队、校专业核心示范课程建设等项目,团队成员分别荣获校“课堂育人”说课大赛一等奖、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资助等多项荣誉。
  瞄准学科前沿,抓住问题关键,科研业绩硕果累累。团队在河南特色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与利用、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果树新品种培育和生物技术、生长发育调控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已收集创新桃、葡萄、枣等果树资源1500余份,构建了桃、葡萄、枣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开发了多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实用型分子标记,选育出桃、葡萄等果树新品种20余个,并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果树抗逆代谢、耐涝研究、抗寒防寒技术、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年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约1400万元。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Plant9Physiology、Journal9of9Experimental9Botany等SCI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审定果树新品种11个,制定行业标准2项,出版专著8部。
  坚守河南果业发展主战场,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团队以解决中原地区果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育的桃、枣、石榴等新品种在多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国审桃新品种‘秋蜜红’、“黄水蜜”和省审“秋甜”、“秋硕”等已在全国23个县市推广栽种10万余亩。果树简约化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了中原地区园艺产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支撑获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近年来,团队主持河南省“三区”科技人才项目8人次、河南省科普项目4人次、河南省科技扶贫项目18人次,参加河南省果树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对口服务累计超600人次,技术培训受众上万人次,为解决“三农”开辟了新途径,为国家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团队发展良好。“目标一致、包容协作、资源共享”是团队长期坚持的发展理念。一直以来,团队始终瞄准果树产业中人才、技术等关键问题,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已经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合作共赢发展理念,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整体布局基础上,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十八大以来,有1名教师晋升为教授,3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支持计划2项,仅2018年一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3项,团队成长迅速,发展良好,进步喜人。

河南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266次访问,全刊已有742746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