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方言里的文化

   期次:第813期   作者:学生记者李沛昂(机电)术浩楠(林学)李燚鸣(经管)曾冰冰(外语)李鑫怡(农学)   查看:125   

方言,它与历史交融在一起,见证着每一代人的日作而出,日落而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人文情怀的表达,传承着地方特色文化,它是家乡带给我们最可爱的礼物。

春风离去暗香浮,方言之美释万物

翻开历史的书卷,方言的踪迹四散在每个角落,每个地域,每个时期。历史中的方言有着不同的面孔,那文艺范儿的方言你见过吗?

苏轼诗里的“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白雨”是陕西话中的“暴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夜来”在山东话里是“昨天”的意思。“毛毛雨”在河北叫“丢星”,雨滴落下,仿佛一颗颗小流星。“小雨”在河南叫“舞细”,细细的雨丝满天飞舞,温柔缱绻。台州话的“早晨”叫“颗星”,生动描绘出了天光微亮,由夜转日之际,天边仍余几颗远星来不及躲进逝去的黑暗天空。还有客家话的早饭——“食朝暮”、温州话的回家——“走归”、重庆的雨伞——“撑花儿”……

很多方言其实都是时光沉淀下来的古汉语,里面藏着令人惊艳的绝美表达。方言中的一平一仄、一腔一调皆蕴含着日升月起,月落星沉的自然万物之美。透过方言,我们仿佛隔着时光与古人对话,好似可以和自然交融。

最是乡音系乡情,方言之花葳蕤开

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勾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当一个人身处异乡,举目无亲,一腔方言便是他珍藏在心间的“故乡”。方言就像一副铠甲,替每一个异乡人抵挡身边的陌生,守护着内心的温柔。

每一次脱口而出的方言寄托着漂泊游子的浓浓乡愁,刘章曾落墨:“忆乡音。试乡音。乡音常在唇,说话讲情真。”方言是我们与故乡之间情感的纽带,这种联系使远在他乡的我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漂泊的心得到依靠。古人云:“游子独何为,千里方言还。”当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当孤独的灵魂无处安放,一口熟悉的乡音可以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陌生的地方听见熟悉的方言,总是令人倍感亲切”,来自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学生任家琪对此深有感触。

乡愁浓时,一开口,那山那水、那花那树、那人那屋、那根那魂,瞬间就回来了,内心有了归属,灵魂得以安放。方言里寄托着故乡的景、故乡的情。莫在远游他乡时,忘却来时处,乡音袅袅牵连着远游的人儿,不是漂浮的无根之萍。

所以无论你身在何处,当有人操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滔滔不绝时,也许你听不懂话里的内容,但或许你能听到那话语中的四个字——“我-爱-故-乡”。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口乡音万世情

一腔熟悉的音调,守护着每一个人心中的故乡。方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话语,它所承载的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

从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到陕北高原的嘹亮山歌,从东北话的豪迈爽朗,到天津相声的幽默风趣……人们都说:“一分地域,一分文化。”乡土方言在广袤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正是各个地区民俗文化的象征。来自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学生孙嘉若琳可是正宗的东北妹子,她一开口,就能让人感受到东北的热情。虽然没有到过东北,却已然听懂了他们的旷达和好客。

一句“劳资蜀道山!”尽显川渝人性格里的活泼热辣,“nang yu yia du xqing ya(我有一段情呀)”在软糯的嗓音里,仿佛真到了那青砖黛瓦的烟雨江南。“今天地铁人可多”“今天那姑娘可漂亮了”,“可”就像一个可以代替“很”“超”“好”的副词,镌刻在了河南人的基因里,成为他们的日常。当听见蒙古的室友把“外套”叫作“褂子”,任家琪笑着说道:“辽阔草原上骁勇豪放的蒙古人策马扬鞭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这些地方的方言或爽朗直白、切近传神,谈吐之间犹带画面的张力;或简洁有力、表达从速,简直如同一串妙语;也有的声调连绵、韵律悠扬,仿若歌声般婉转悠扬……但无一例外,这些方言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存古性。许多千年前曾使用的古音古腔、传统习俗都由方言传承下来,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从对日常物品不同的称呼就可以感受到方言碰撞带来的各地的文化交流。对此,来自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谢佳宇分享到和朋友吃饭时土豆的不同叫法,比如云南等地称土豆为洋芋、山东等地称土豆为地蛋、广东等地称土豆为薯仔……一个小小的土豆,就有如此多的叫法。当我们去细究每一处方言的差异,不同族群的迁徙与碰撞、地理气候对人类交流方式的影响在历史的脉络里逐步清晰。

方言展现了一个族群的性格,书写了一群人坚守千年的秘密。它是我们可以借由普通话分享给其他人的珍宝,它是看得见、听得懂、理得清的文化。也许在当今的时代,方言或多或少地被我们“冷落”,但是它永远坐落在耳畔遍遍回响的家人呼喊里;永远停驻在那丹霞似锦,炊烟袅袅的故乡黄土上;永远高悬在那惹人相思,孤枕难眠的黑夜中。

河南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305次访问,全刊已有7430319次访问